文:董恪宁
华校的教学,追溯上来,已有两百年光景。然则,沉痾宿疾,兜兜转转;师资所需,也不例外:窠臼依旧,桎梏不改,每年届临开学之日,必有同样的景观再现这里那里。
耐人寻味的是,相较现在,参照柯嘉逊博士新著《马来西亚华教两百年奋斗史》(加影:董总;2019)笔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华校师资似乎还说得过去:“有些华文中学甚至开办师范课程,以加强当地华小师资的阵容。”(页31)
然则,《1954年教育白皮书》的提出,逆转一切。柯博士在书里援引历史档案说:“当局也致函所有华校,说明从1955年开始,所有已接受了1953年新薪金建议书的学校,若多聘教师或增设教室,政府将不会再给予任何薪金补贴。”(页55)
此后的那些一言难尽的磨蹭逶迤,我们都反反复复一再地听说了。柯嘉逊博士在本书的〈导言〉乃言,随着非华族学生逐年增加,不但华小的不足变本加厉,“华文学校大闹师资荒”,越是严重。
经历509的改朝换代,“民主、公义、多元、平等”也仍然只是纸上谈兵。柯博士笔下的记录,醍醐灌顶:“即使希望联盟政府在2018年上台后,仍然无法保障母语教育的地位。”
柯嘉逊博士说:“希盟宣言虽然表明承认统考文凭,但至今仍未兑现竞选承诺。所有华小学额爆满已久,尽管人口成长、需求激增,政府却不批准增建新的华小。此外,华小还长期面对师资短缺问题。(页 12-13)
不仅这样,有的时候,往往我们还听到华小师资足够,甚至过剩的不可思议。这道小三程度的应用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对照现实的写真,大家想必理解,演绎的流程之中,恐怕存有层层叠叠的疏漏,乃至造成不可收拾的严重错误。
出席吉打董联会主办的“我要当老师”那一场说明会,州教育局华校督学戴佩君如今报告:2020年起,截至2024年,州内89所华小预期将有285名老师陆陆续续届临退休年龄。
所有的统计都一一存放在档案里:60岁下车的老师,共有41人;如果算计申请提早离职的老师,估计总数接近60名之多。再往前推,每年都有逾50人离开职场:2021年,50名;2022年,57名;2023年,53名以及2024年,84名。
那么,未来n年的师资培训,是否已经未雨绸缪?尽管系统所载的条目卷帙浩繁,连篇累牍,资料鉅细靡遗;诡异的是,我们鲜少看到完整画面。最后舒展在华社眼前的,总是挂一漏万的零星记录。
即便那样,从中大家必可发现,学校师资的加加减减,其实是算得出来的。既然这样,要是有心纾解逶迤n年的歹戏,只要由此细心总计,自可找到今后需要赶紧栽培的老师总数。
吉打本州的变化可以这样逐步确定,半岛乃至对岸大城小镇的需求,自然也是如此这般,逐一点算,自可知道一个虽不中,亦不远的数目。可是,提呈朝廷的奏章,为何从来没有准确而精确地算出实际数额?
匪夷所思的是,部门的朝官,多是经验丰富之士,难道完全不曾有所一丝的觉察?年年月月,魑魅魍魉不变,以讹传讹继续,满目疮痍,有的一如既往,有的深陷泥沼;一言难尽。
眼见招收统考师范的前路阻塞,教育部副部长马汉顺医生一经上任,加急动手修补,随之为两岸的独中生亮起一盏绿灯。但愿柯博士的《马来西亚华教两百年奋斗史》再版之日,华教的心脏舒张,皆已运作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