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恪宁
30年前,戏称为“大哥大”的手机,刚在这里流通,唯不普遍。缘由很多,一是价钱高昂,二是信号微弱,三是机身笨重。成本和效益对比,怎么选择,一目了然。有线电话,仍是公司和个人的首选。
20年前,诺基亚大步走出芬兰本土,面向世界,手机开始在南中国海两岸普及了。机种虽然不算便宜,然则,价格渐渐大众化了。多个电信公司各自抢滩,配套日渐友善。手机成为名片必有的联系方式。
10年前,网络加速了,多功能的智能手机陆陆续续面世。手机,不再只是单纯的一部流动电话。通过手机,民众也可以上网。政坛的演绎、市场的消息、社区的动态、社团的活动,都在手机一一发布。
时至今日,手机是商场的核心,也是生活的工具:家居的操控、出门之导航、外卖的下定、公车之电召、银行的往来、衣服的选购、杂货的买卖,点点滴滴,都能在这里完成。电子钱包兴起,风气尤盛。
似乎,大家出门,不必带钱包。不但这样,网购推动,我们甚至不必出门。衣食住行,皆可借助虚拟的管道处理。宅男和宅女,不是稀有动物,而是网络社会一道新现的城市景观。
换着十年前,我们大概很难想象,世界变成这样;也不能理解,会有《访问》(The Interview)报道的〈大马脸书直播拍卖海鲜成风,逾万粉丝日夜守候抢鲜〉之出现。
既没有实体店铺,也没有特定之网站,单凭脸书直播,“虾王Umance”轻轻松松吸引了 6万5000名脸书粉丝。每次直播,平均会有5万至10万个的浏览量。每日500笔交易,一个月所累积之营业额,高达200万令吉。
什么概念?凭靠简单的推算,读者足以知道,虾王每天的收入,至少6万6666令吉。折算之下,相等于虾王每小时赚得3000令吉左右,或者每分钟收益高达46令吉;远比国内许许多多的专科医生之收益还要高!
看到了吗?身处经济不景之日,天下的百姓都会设法独辟蹊径,自行寻找替代的出口,改动既定的游戏规则。如果开店已经找不到吃,为何还要把个人有限的资金全部绑死在没有脚的硬体建筑?
走到广场,人人感受了买气再不比当年。人群也许仍然多着是;但是,只逛不买的族群,才是主流。淘宝、Shoppe、lazada逐步取代了所有的超市。不论大企业,或是小公司,也在网络推出了自己专用的特别渠道。
事情越来越不一样了。参考书的编辑,如今多在家里小本制作。一般都是电子版本,也有一些精致的全彩镭射打印本。促销之道,则是通借用脸书的联系,手机的组群授权订单。如此这般,书店的经营,自然也着实不容易了。
家居,是休息之处,也是作业的工厂。可口的糕点、诱人之甜品、有机的面包、生日的蛋糕、午餐的便当、营养的料理,是在网上销售。相较之下,承担了巨额店租的店面,如何赢得食客的欢心?
那么,偏偏这个时候,高调倡导实体的商店,结果将会如何?资金刚投入之初,大手笔的赠品折扣,顾客自然愿意纷沓而至。时间久了,一旦没了吸引眼球的噱头,说不定一个个店主只能面面相觑,相对两无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