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024年 11月 30日
主页 副刊 悠周刊

为记录本地电影 他们创办无本

- Advertisement -
12399456https://www.upal.com.my/zh/feeds/jobFeedKwongwahArray ( [0] => HTTP/1.1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1] => Date: Sat, 30 Nov 2024 02:45:32 GMT [2] => 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UTF-8 [3] => Connection: close [4] => X-Powered-By: PHP/7.4.33 [5] => Cache-Control: no-cache, private [6] => X-Frame-Options: SAMEORIGIN [7] => X-XSS-Protection: 1; mode=block [8] => X-Content-Type-Options: nosniff [9] => Referrer-Policy: no-referrer-when-downgrade [10] => CF-Cache-Status: DYNAMIC [11] => Report-To: {"endpoints":[{"url":"https:\/\/a.nel.cloudflare.com\/report\/v4?s=1fELAy0kghRuLO6uJbTQacAt4uRYoMPvCrDOimQonbjAF2SAzy5pfbFdjugVYA%2B8BGp5epV%2F8%2BP22TOGqyrLE%2Fb82g1EcB%2FcwRUo801YYcll2EPNAOqcaZ2mL20jLyhO2fM%3D"}],"group":"cf-nel","max_age":604800} [12] => NEL: {"success_fraction":0,"report_to":"cf-nel","max_age":604800} [13] => Server: cloudflare [14] => CF-RAY: 8ea7807c1fe7101f-LAX [15] => alt-svc: h3=":443"; ma=86400 [16] => server-timing: cfL4;desc="?proto=TCP&rtt=188568&min_rtt=188449&rtt_var=53071&sent=5&recv=6&lost=0&retrans=0&sent_bytes=2998&recv_bytes=756&delivery_rate=15367&cwnd=33&unsent_bytes=0&cid=76b83e0c8060ecdb&ts=967&x=0" ) 789

 

《无本》创刊号。

 

报道:陆依婷
摄影:梁僡育、受访者提供

为何是纸本

杂志就是一本实体书,不仅可以让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翻阅,还可以传阅,甚至用来盖泡面。所有经历都会留下痕迹,当某天发现《无本》已变得越来越破烂,就代表它已经被翻阅了无数次,这是永远如新的电子书所缺少的温度。

阿良说,好多人都告诉他办纸本杂志是个浪漫的想法。《无本》团队也曾讨论过是否要做电子版,但最后还是为了保有拿着杂志时那残留在手上的温度,而坚持要做纸本。他更出乎意料地在得到无数来自读者们的口碑时,发现原来还有好多人都需要这个温度、原来还是有人在认真翻阅《无本》。

- Advertisement -

 

“太阳底下,新鲜事就像水,不知从哪儿来,升上天,不知去向哪儿。我们走过生活,它是平面的,当我们观看生活,它变为多面,无穷无尽。谁说——电影已经死亡?在马来西亚,电影刚刚诞生。” 引用自《无本》创刊词。

创刊号出版日从原定的2018年7月,一直因为内容的修改与设计迟迟未能定案而一延再延,《无本》最终等到了2018年的10月份才正式面世。独立制作,就是有余韵可以这般任性,一修再修。

平均年龄27岁,他们本不熟、仍不太熟,但却愿意为了记录马来西亚电影而聚在一块,做出《无本》。

约好采访当天,平均年龄27岁的五位年轻人准时抵达。其中,阿良(叶瑞良)的打扮随性得让人捏了一把冷汗,泛黄的白T、短裤再加上经典的蓝白拖,实在让人无法将眼前此人跟杂志创办人连接起来。如此不修边幅的杂志创办人实在不常见,但,又有谁规定杂志创办人应该被打扮成什么模样?

平均年龄27岁,他们本不熟、仍不太熟,但却愿意为了记录马来西亚电影而聚在一块,做出《无本》。

有句英文谚语: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不以貌取人)就非常适合用在阿良身上。虽然年轻,但因为热爱电影、想要透过文本记载马来西亚电影圈内的人、事、物,他二话不说就把银行户头里仅有的存款拿了出来,召集了其他四位同伴:主编安角、总执行人林汉龙、设计/美术总监刘佩鑫和摄影/影像编辑郑柔凝,缺一不可。他们一起创办目前全马唯一一本记录本地中文电影的杂志《无本》,向众人展示本地创作,也向大马乃至全世界递出了解马来西亚电影圈的入门票。

“决定为杂志取名《无本》,是因为我非常喜欢安角说的“无边无际”、“无穷无尽”。就像马来西亚电影圈,特别是中文电影的部分,虽然很难被大家看见,但并不代表它们不存在。与其等个十年八年后再将发生过的历史记录成册,我更希望《无本》的出现可以记录本地电影的当下,并充当桥梁,让观众一点一点地被连接在一起。”阿良说。

搞独立,钱真的不是问题?

阿良说,明明知道钱是一个问题,那就不需要再把钱当成一个问题。如果当初少了他的这份潇洒,就不会有生于无的《无本》、就不会有后续再延伸出的生生不息。

“身为一个独立的人,我觉得能够做独立是件很开心的事情。但当初阿良找我加入时,他的银行户口里面就只有这笔存款,而这笔存款就是要拿来做这件事情,不想浪费他的钱和心意是我自己从独立所感受到的压力。另一方面,独立的难在于我们的团队很小、大家都年轻,突然因为独立而得到了完全没有框架的自由,那我们到底要做什么、应该如何呈现,是我想了很久的东西。”安角说。

绑线装订可以让杂志180度完整摊开,但故意不遮盖的线痕就如《无本》核心,赤裸裸地把本地电影呈现在读者眼前。
《无本》用图文记录本地电影的当下。

汉龙也坦言,钱当然很重要,但撇开钱,要重新打开本地读者对于这本杂志的认识是非常挑战的事情。把杂志做出来后到底要给谁看?内容呈现要如何拿捏?真的有那么多故事可以写吗?要深入撰写还是轻松大众化?把杂志交到读者手上后的接受度能有多高?这些细节都是除了钱以外最让他伤脑筋的。

【生于无的趣事】

佩鑫

第一次跟着团队去采访美术指导陈又瑞(Ray Tan)时,我看到了电影背后、一个真实的人是怎么工作的,这对我来说是最有趣的部分。杂志印好之后,机缘巧合之下听到朋友的朋友说想去买《无本》,那种感觉也很微妙。

柔凝

我中文不是很好,身边的同行也大多数都不讲华语,当时我就担心,因为我所期待的是一座连接读者和电影圈的桥梁,但我却不知道可以把桥梁往哪搭建。后来,有个做场记的朋友问我哪里可以买到《无本》,让我发现其实只要我们继续做下去就是一座桥,可以让大马电影被聚集在一起。

阿良

把杂志交到预订者手上是个很有趣的动作。我在电影圈工作了大概两、三年,一起相处的来来去去都是同一班人,我以为这圈子大概就只有这么大了,但面交让我认识到好多其他在同个圈子里工作的人,我觉得自己实在太井底之蛙。

汉龙

跟着大家去采访一些本来就认识的人物让我又重新认识了这些人,每次的访谈都让我有新的发现。出刊后遇到很多新朋友、获得很多支持,得知他们真的有在读这本刊物的感觉是非常好的,也消除了我各方面的担心。

安角

从无到有,是方方面面的,最有趣的是我竟然会答应要做这件事。我不是那种很懂得跟别人合作的人,但跟这班不太熟的大家合作却很有趣,我也尝试走出了自己的框框。买《无本》的人平时可能完全不看书、杂志或本地电影,但因为支持我们而买了、看了,并且给予很认真的反馈,让我们听到不同的声音。

创刊号人物    陈胜吉导演

《无本》团队当初决定邀请执导《分贝人生》的陈胜吉导演担当创刊号人物,是因为觉得他跟《无本》很像,很真实、很接地气,又不会轻易被人定义。从最初的策划直到将这本杂志拿在手中的这一刻,他们都觉得当初的决定是对的。

陈胜吉导演

“在编剧工作坊上认识陈胜吉时就觉得他是个很真诚的人。真诚是他给我们留下的很深感受,也是我们《无本》想要给读者留下的。当初也是因为阿良刚好看到了安角写过的陈胜吉报道才会把她邀请加入《无本》,将这种种串联在一起就都觉得他是最适合的人选。”汉龙说。

“陈胜吉真的很nice也很愿意帮忙,当初我们担心杂志会卖得不好,还打算要骗他拍半裸照来刺激销量呢,哈哈哈哈!不过当时杂志出版都超过一个月了,网路上也逐渐出现了许多反馈,我们却还没找到机会把杂志送到他手上,真的对他感到很不好意思。”

创刊之后

- Advertisement -

身为主编,安角认为创刊号留下了团队里每个人的独有风格、是一本属于自己而非模仿他人的创作,是她想要保持的;拿着创刊号,每一次翻阅都可以再再挑出自己的问题,若能编辑得更精准一点点、再收敛一点点、主观性再少一点、为读者留下的思考空间再大一点、更认真完成校对,是她希望在创刊之后继续做的。

换个角度,从阿良的独立杂志创办人身份来看,他当然也希望下一期可以做到更好,但当务之急则是得先想想该如何让眼前的这一群人愿意继续一起办《无本》。

至于第二刊《无本》将会为马来西亚电影圈留下什么,敬请期待。

找工作, 就找这里!

//
//
- Advertisemen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