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汉荣
兄弟姐妹众多的家庭,有三餐温饱已是幸福事,更别说买玩具。无则变、变则通,这促使孩子自制玩具或土玩意,创出别出心裁游戏,过他们简朴快乐童年。
后尾路是他们另类儿童乐园,在这里他们和土地为伍,和泥沙作伴,捉Spider、放自制风筝、和小朋友滚动整个下午,当时的Che che jom、Lalalilatampong、跳飞机、7粒石头就是这样来的。
稍储存一两角零钱时,便去小档口,买陀螺、玻璃弹珠,玩个不亦乐乎。
当时的童玩考验孩子体能、智慧、克难和忍耐力,就说跳格子吧,从起点跳到终点,须跨越多重障碍,胆识、智慧、冲劲皆须具备,这无形中训练孩子应变和抗压力。
后巷嬉戏穷孩子,体格也比关在洋楼富家子壮硕,这是另类天生天养铜墙铁壁。
现代家庭少生,父母把爱和资源,集中在一两个宝贝身上,除正规上课,应付繁重功课,参加课外活动,到处寻名师补习,还安排他们学钢琴、声乐、芭蕾。
过度“进补”!有血有肉儿童,被折腾得木讷和心理不平衡,失去原有童真,这对现代孩子来说,是相当可悲和不公平的。
物资贫瘠年代,没KFC、麦当劳快餐,清晨推小车卖炒米粉、红豆沙、娘惹糕安娣,踩三轮车,载来沉甸甸各款Roti的印度人Neneh,绝对是穷孩子“早餐恩人”!
5分炒米粉、5分红豆沙,就是他们的早餐,Neneh 1角钱孟加里Roti,有时还热热的,刀工犀利的他,切后可叫他涂一半牛油一半加椰,那是最有感情的面包,温饱无数穷孩子。
切掉的面包皮色香香的,我经常向Neneh讨,他给一大包,留到晚上泡杯糖水或红字牛奶拿来浸,哇塞,那是美味饱肚夜宵。
那些年,放假最爱去马章武莫小叔家,尤其新村内大伯公或济公神诞,小婶总会杀鸡宰鸭,制作各色潮州菜粿、椰包,除了拜神,也让我们大饱口福。
超爱她做的韭菜糕,韭菜是自家园里种,又嫩又甜,当下镬和虾米猪油渣一起炒时,香飘四邻,粿皮爽滑也是她一大亮点,蒸好后晶莹剔透,像玉如意般,卖相好味道佳,沙葛(芒光)糕也叫人爱不释手。
不得不提椰包我的最爱,椰也是园里自家种,刨椰菜时,小婶搬出老古董椰刨,椰子破开两边,清甜椰水让我们喝,她耐心坐在刨上,一刨一刨的刨,一丝一丝刮,积少成多,椰丝过后炒糖,香喷喷南国风味,裹在雪白包子里,非常有默契。
蒸笼冒烟,韭菜糕、芒光糕、椰包纷纷出笼,小婶看穿我们这些孩子“垂涎”糕点多时,每样拿几个先拜拜厅上大伯公,然后顺理成章让我们大快朵颐。
韭菜糕、芒光糕淋上辣椒酱,满足到……,椰丝包lemak好吃,人间美糕尽在小小村庄。
童年最盼过年,除夕,杂货店老板用脚车载一箱F&N汽水(俗称“卜水”,因开罐时气体卜一声)到我家,那是最兴奋时光,因“卜水”是我们最爱,12支柑水,12支沙示,用湿布将汽水抹得干干净净,摆在大厅桌上招待拜年亲友。
那个年代能喝上沾有丁点欧洲贵气的F&N汽水,入口清凉甜美还会打呃,觉得十分虚荣,每次姨妈姑姐走后,剩下半瓶或1/4“卜水”,便是咱兄弟姐妹恩物,童真的我们也希望亲友少来拜年,好让我们有机会多喝一年只买一次的“卜水”,哈哈。
说不完的有趣老事、旧物、美食、当然,我也并非食古不化老顽固,新时代涌现许多新价值观新产品、那些造福大众、有利社会、有同理心的,我都绝对认同和接受。
旧感情新回忆,希望以后在文字里,有机会和读者们继续分享更多人情味篇章。(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