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陆依婷
摄影:受访者提供
总是觉得很累?无论休息再久都无法恢复精神?小心是慢性疲劳症候群悄悄找上你。
经过一整天的辛苦工作之后,身体会自动发出需要休息的警报。正常来说,疲劳感会在经过适当休息后得带缓解。但慢性疲劳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的病人却无法缓解长期的疲累,甚至明明没有过度劳动却还是出现严重疲劳感,且无法透过充份休息获得纾解。
现年39岁的工程师陈先生没任何身体系统疾病,过去虽然缺乏运动但身体也还算硬朗,不烟不酒、平时忙于工作,就算常常需要加班也都能应付。但自从约两年前得过重感冒后,严重的疲累感就挥之不去、一直延续到现在。
2年前患上重感冒后曾有过类流感的症状,包括发烧、喉咙痛、全身肌肉酸痛及严重疲倦。按照正常情况,感冒好了之后身体就应该会逐渐恢复,但严重的疲累感却一直没改善。陈先生只要做一点点事就会觉得疲累不堪,慢慢地注意力也越来越无法集中、做事容易忘东忘西以及开会讨论容易恍神,不仅对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扰,也导致他的工作表现变差。
陈先生曾经请假休息一阵子,但疲累的情况却还是没有改善。他在这两年间看过许多医生,还一度担心是不是肝脏出了问题,但所有的健康检查报告都显示陈先生的身体健康非常正常。
精神科专科医生刘育宗解释,因工作繁忙或睡眠品质不佳所导致的一般疲劳不仅短暂且自限,还可透过好好休息得到缓解。而陈先生虽有容易焦虑及失眠的症状,但经由门诊评估确认并无患上忧郁症或其他重大精神疾患,综合以上自述症状,确诊患上慢性疲劳症候群。
“医学界对于慢性疲劳症候群的病名、病因及定义仍具争议。随着时代演进,医学界对此症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后,才渐渐不再一刀两断式地将此症切分成全然是心理亦或是生理的问题。事实上,心理与生理是互相影响的。”
生理心理互影响
慢性疲劳症候群的病因研究目前倾向多重因素,包括生理、心理与环境共同造成。很多病因研究发现,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系统出问题、过劳的生活工作型态、压力因应技巧不佳、遗传体质、掌管压力反应的下视丘——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内分泌失调等,都可能是诱发慢性疲劳症候群的原因之一。无论是单一病因又或是最有可能的多种因素总和,罹患慢性疲劳症候群的病人都会长期出现严重的疲惫感及一堆病痛,导致日常活动力大幅下降,不仅失去了生活,工作也受严重影响,甚至还会失去了痊愈的希望。
慢性疲劳症候群的好发族群为上班族,而女性的发生率又比男性高出一倍,病发年纪多在25岁至45岁之间。有研究以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的诊断标准,较严格地由医师诊断评估来看,此症的盛行率为0.76%。
严重疲劳感达半年 记忆力衰退
慢性疲劳症候群的病人一般都会先到各科求诊,但由于病人自身通常没有特殊病史,安排检查的目的主要在于排除其他疾病,且结果多是正常。
临床上,病人常会在一开始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与严重疲劳感,并同时长期处于高度紧张且高压的环境下。病人去医院就诊接受检验后大多正常,服药后也无显著改善,症状时好时坏,但严重的疲劳却已造成极大的困扰,迫使病人因而放弃许多日常活动。
当严重疲劳感持续超过半年,即使经过了休息也还是会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无法做到以前习惯的体力或思考活动,并出现暂时无法集中注意力、头痛等症状。若医生经过详细检查仍找不出其他的病因时,就很可能是得了慢性疲劳症候群,建议可向内科或精神科专科医生求诊。
刘医生表示,慢性疲劳症候群需要与精神疾病(如:忧郁症)做鉴别诊断,在临床上确实不容易分辨。虽然忧郁症也会有疲累、睡眠困扰,但其核心症状是心情低落与感受乐趣的能力减少或消失,较少会有像慢性疲劳症候群所出现的症状如:发烧、喉咙痛、淋巴肿大、肌肉或关节痛。而慢性疲劳症候群的核心症状就是慢性严重的疲累,与忧郁症造成的症状其实并不相同。
“虽然慢性疲劳症候群需要与精神疾病做诊断分别,但实际上由于这类病人的身心常处在高度紧张和高压环境之下,所以病人也常会面临精神疾患共病,意指既患有慢性疲劳症候群又同时患有精神疾患。研究报告显示,慢性疲劳症候群常伴有不同形式的身心症状,高达50%至75%的病人会同时或曾经出现忧郁症等情绪障碍。与一般大众相比,慢性疲劳症候群病人也会有较高比例的广泛性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和身心症(Somatoform disoder)。很多病人甚至会在发病前就曾有轻微忧郁及焦虑症状。”
此症被定义为症候群的原因就是在于病因还不明确,所以不能够像高血压或糖尿病等依靠检验做出诊断。目前,主要是靠排除可能造成疲劳的内外科疾病因素,如:癌症、自体免疫疾病、慢性感染、炎症及精神疾病来确诊。
以文献上最常被使用的CDC(Fukuda criteria)诊断标准来看,病人须符合新发生而持续或反覆出现无法解释的严重疲劳、无法透过休息得到改善,进而导致职业、求学、社交及日常生活减少50%以上的活动力,以及同时出现下列4项以上的症状,并持续超过6个月,即可确诊患上慢性疲劳症候群:
{1} 严重的短暂记忆力衰退或注意力不集中。
{2} 喉咙痛。
{3} 颈前、后部或咽峡部淋巴结疼痛。
{4} 肌肉疼痛。
{5} 多发非发炎性关节痛,无红肿现象。
{6} 新型态或跟过去不同严重度的头痛。
{7} 睡眠障碍。
{8} 从事过去可胜任的活动亦会产生持续24 小时以上的全身疲倦感。
心理与运动治疗
刘医生透露,慢性疲劳症候群不会有立即致命的危险,虽然痛苦难受且对生活、工作、社交造成严重的妨碍,更有约三分之一的病人无法工作、另外三分之一只能做兼职,但幸运的是死亡率并没有显著增加。根据2016年刺络针期刊(Lancet) 调查英国伦敦南部和Maudsley NHS Foundation Trust Biomedical Research Centre的数据资料,慢性疲劳症候群因自杀而死的比例比起一般大众多了6.85倍,显示慢性疲劳症候群有较高的自杀风险,提醒民众应注意小心。
“过去总以为慢性疲劳症候群病人只要多放松、多休息、放慢生活步调就会好,但研究发现,单靠放松和什么事都不做是无法改善疲劳症状的。大家都期望可以吃个药就让症状消失,但可惜并没有针对此症的特效药,皆因病因、诊断与药物治疗上并未建立一套明确的治疗方式。所有的药物都是以缓解症状为主,如:止痛药改善疼痛、安眠药治疗失眠、抗忧郁药治疗忧郁症状、镇定剂缓解焦虑症状等。对抗慢性疲劳症候群往往是长期战争,病人需要和医生一起密切配合才行。”
针对非药物治疗方式,目前医学上较有大量实证的有效治疗为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BT)及渐进式运动治疗(graded exercise therapy),而这2种治疗方法的效果都差不多。
认知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可运用心理治疗让个案意识到自己对疲劳的负面自动化思考,改变病人对疲劳过度的不适当恐惧,并增进面对、控制疲劳的自助技巧,增强病人的自我有能感,减少对身体症状的关注,帮助病人逐步增加活动量及提供人际心理支持。
渐进式运动治疗:先从简单活动开始,每天记录然后再慢慢增加运动量,例如从每天5分钟的低强度有氧运动开始,然后以每2周增加20%的运动量、慢慢地增加到一天30分钟的运动量,再慢慢增加运动强度。但要注意增加的运动量不可超过个人身体可负担的范围,并且一定要持之以恒,即使再累也要按照计画去进行。
大众也许会有个迷思,认为都已经很疲累了,会不会越运动越累? 事实上,什么事都不做其实反而更累。研究显示,渐进式地增加运动量有助改善疲劳。
“针对上述陈先生的案例,经过了约4个月的门诊追踪治疗至今,我们给予安眠药协助他入睡并给予睡眠卫教、建立规律的生活,针对他对”上床睡不着,隔天就一定会更加疲累而完全无法工作”的恐惧,运用认知行为治疗给予澄清,改变他对失眠、疲劳过度的恐惧。陈先生渐渐开始不再那么无助,知道自己在面对严重疲劳时是可以自己做一些处理的。我们也鼓励他渐进式地做些运动,慢慢尝试增加运动量。现在,陈先生焦虑、失眠问题已改善许多,虽然疲劳感依旧存在,但他已渐渐不再那么恐惧、不再觉得自己对什么事都无能为力,并已开始参加社交活动和做一些运动。”
健康生活 自我减压改善疲劳
虽然病因还不明确,但医学界多以生理、心理及环境模式去解释慢性疲劳症候群的原因,所以若想预防或改善疲劳可从健康的生活型态着手。充足的休养和睡眠、戒烟戒酒、均衡的营养、面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要学会自我减压及保持身心健康都很重要。
“很多人会有睡眠问题,我建议尽量少喝含咖啡因的咖啡、茶等饮料、固定时间上床睡觉、避免午觉睡太久、尽量将床铺的功能单一化,意指不要在床上吃东西或看电视,使得躺床入眠成为反射动作。此外,静坐、打禅、瑜珈、冥想及肌肉按摩等活动都可以松弛肌肉,间接放松心情,也有益于放松和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