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陆依婷 摄影:陆依婷、网络图片
家庭关系中,母亲对孩子的爱往往展露无疑,而除了赚钱养家,父亲的角色看似并不那么重要。其实,父亲爱小孩的心与责任丝毫不比母亲来得少,但外界甚至是自己对于父亲这个角色的刻板印象,都让大部分父亲都不懂得如何把爱说出口、不懂得如何用行动展现温暖。来自台湾的教育工作者——罗志仲博士,就心理层面来探讨父子(女)之间的相处模式,用倾听与互动来紧密彼此的关系。
孩子是父母亲生命当中的珍贵礼物,不止父母教育孩子,也会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学习,看到自己的内在、看到一些自己曾经看不到的美好特质,并且增强自己某方面的能力,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
父子关系是个鲜少被提及的课题,教育工作者——来自台湾的罗志仲博士,也是台湾清华大学中文博士、兼任助理教授,他长年经营青少年与成人生命书写课程,并在《未来Family》官网撰写“陪伴。内在小孩”专栏,他自己和父亲的关系就曾经降到冰点、长达18年都不跟彼此说话,而这也是许许多多父与子的真实写照。
“我以前跟爸爸的关系很糟糕,虽然明明住在一起,却从20几岁就开始不跟爸爸说话。既然都18年不说话了,其实很有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说话。当时,我在机缘巧合之下学习了撒提尔模式,虽然内心有一些冲击,但要打破固有模式还是太难,后来是因为妈妈出车祸过世了,变得不得不与爸爸沟通,我才开始被迫改变。”
最终,罗博士花了2年的时间才与父亲和解,与父亲的关系也从原本的0分到现在的接近满分,他认为单方面努力的过程虽然很辛苦,但却很值得、很美好。罗博士的亲身经历展现了父子之间也存在着更好的亲子相处方式,并且证明只要愿意改变,永远都不算太迟。
亲子关系会影响其他人际关系
“与爸妈之间的亲子关系是我们生下来以后的第一份、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如果跟爸妈的关系卡住了,未来跟另一半、孩子及其他人的关系也都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当我跟爸爸的关系打通后,我发现自己曾经学习过的沟通技巧也突然开窍了,后来是在得到贵人帮忙之下才慢慢进入了人际沟通这个领域,帮助更多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我当初不曾想过的。”
罗志仲博士发现,出席亲子教养工作坊或讲座的绝大部分都是母亲,但父亲和母亲的角色会分别给予孩子不同的养分,所以父亲在教养之路上的角色不应该只有赚钱养家。他认为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男性和女性特质,而每个人所拥有的个人特质都可以透过亲密相处来教给孩子。
“若爸妈可以同时照顾和陪伴孩子,就可以形成互补关系,让孩子的生命更丰富圆满。比如说,孩子可以从妈妈身上得到柔软,也可以从爸爸身上得到坚强,但前提是父母也必须做个里外一致的人,不需要刻意摆出“我是爸爸”的架势。父母之爱就像天秤,唯有双方参与才能平衡,让孩子得到滋润、得到爱,才能够未来进入婚姻后,把一样的滋润与爱带给自己的家庭。”
爱,不一定非得说出口
传统上,男性被要求或教导许多不能哭、要坚强、有威严或有爱不能说出口等刻板印象,但一名男性若从小就得不到来自父亲的爱,就不懂会得如何去爱自己的孩子,让此缺失继续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导致父亲角色即使全心全意地为家庭付出,但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像是个局外人,非常可惜。
“若爸爸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是缺席的,可能就会在无形中种下观念,让孩子觉得一个家庭里面,必定得一个人牺牲,也有另外一个人是必须跟家人保持距离的。若孩子是个女儿,以后就可能会将此牺牲视为理所当然,成为家庭中的牺牲者;若是儿子,成为父亲后可能就会让太太成为牺牲者,并与家人保持距离。这些父亲明明都很爱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的心智可以健康发展,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自然而然地复制了自己父亲的教养模式。”
要男性跟孩子直接表达“爱”非常困难,这一套早已根深蒂固模式难以被打破,所以除了可以上课学习外,罗博士也建议爸爸们尝试以另一种方式与孩子们相处。
“虽然这几年我自己跟爸爸的关系已经变得比较和谐,但要对他说爱还是很难,即使是普通的几句关怀,我都必须对着镜子练习100次以上才说得出来。既然口语表达如此困难,我建议爸爸们可以尝试用行动与聆听来表达对孩子的爱。每天只需要5分钟,或每个星期2、3次,每次10分钟,爸爸们不滑手机、不看电视,专注地陪伴孩子及听孩子说话,就已经足够。有的人会习惯一边划手机一边听孩子说话,这样虽然都有在听,但却会让孩子觉得被忽略与不被重视。”
“在学习沟通的工作坊里,我都不会先教导如何对话,而是让学生们学习如何聆听。聆听时,必须专注地看着对方,不打断、不反驳、不批判、不给建议。其实不止是爸爸,有很多妈妈也会觉得很困难,所以建议可以先从3分钟、5分钟开始,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接纳、觉得自己有价值、很安全后,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愿意把心事告诉爸爸妈妈。”
除了倾听以外,罗博士也建议不善于表达的父亲参与孩子的各式活动,无论是室内或户外,只要可以跟孩子一起参与,自然就会在过程当中变得更接近,而过程中也不一定需要说话沟通,是一个比上课来得更容易执行的方法。
若爸爸们不排斥直接用言语表达爱,或已经逐渐能够对孩子说爱,罗博士也建议爸爸们可以常跟孩子说“宝贝,谢谢你来到我的生命里”、或下班下课后,告诉一整天没见的孩子你很想念他们之类的话。这不仅可让孩子感觉到温暖、感受到自己有价值,也可以让孩子们习惯这种表达方式,并愿意把一天里所经历过的事与你分享。
爱会深植心中
缺乏父爱的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可能会有些缺憾、孤单或被遗弃的感觉,甚至会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价值与不值得被爱,但如果身边的主要照顾者知道如何善待孩子(不一定是妈妈,也可能是爷爷奶奶)、可以给孩子足够的爱,那可能孩子的遗憾就会比较少,而孩子可以从这些人身上得到自我价值。
罗博士表示,无论什么年纪的孩子其实都需要父母的陪伴与支持,只是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陪伴方式,而这也需要视每个孩子的特质而定。他鼓励父母亲多陪伴孩子、与孩子多相处,才能让自己成为更好的父母,开发一些自己不知道或以为自己没有的特质。
“我发现自己与爸爸和解后,记忆里曾感受过爸爸所给我的爱开始浮现了出来,只要重新感受那份爱,就会变得愿意跟爸爸重新连接。我脑海中一直有个画面,是爸爸用他强而有力的手抓着我的手,一笔一划教我写字,这是爸爸表达爱的方式;另一个画面是不会做菜的爸爸在妈妈外出时煮了一锅猪肝汤喂我喝,还因为怕我会烫伤而先吹凉。虽然爸爸从来没对我说过他爱我,但他的这些举动,成为了我长大之后也能够去爱别人的重要资源。”
他补充,男性对于感情的表达一般都比较内敛,对于扮演父亲的角色也大多都不懂得如何把爱说出口,他再次建议可用聆听与行动去表现。当大人用自己的方式给予孩子满满的爱后,通常都能够被孩子感受到,因为孩子对爸妈的爱是无条件的。
天下的爸爸都是一样的
罗博士认为,所有正在努力的爸爸其实都是好爸爸,因为他们都在用能力范围之内允许的方法去成为一个好爸爸。全天下的爸爸都尽力了,但其实也可以透过一些新的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爸爸、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若不方便上课,罗博士认为新手爸爸们也可以参考亲子教养书籍,但由于市面上的选择非常多,所以建议可先从其中一种特别有感觉或有启发的教养方式开始,学习和实践后再看看效果如何;如果效果不好,才再考虑其他的教养门派。
“许多书籍都锁定妈妈读者群,我个人推荐我的学长李崇建老师的书,书中都以浅显易懂的各式案例来呈现,所以对象都不只限定于妈妈,爸爸和教育工作者其实都蛮适合。孩子会慢慢长大,可能会越来越不愿意跟父母沟通,只要父母努力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孩子就不会拒父母于千里之外。”
罗博士说,每个人都曾经是个孩子,只要把自己套入孩子的角色,就会明白孩子不愿意与父母沟通的原因。“你是否愿意跟爸妈聊心事?可能是个性内向、家庭当中没有善于表达的气氛,或大人喜欢反驳、指责、批判、否定、打断,让你无法好好说话等,每个不愿敞开心扉的背后一定都有原因。”
“亲子关系是双向的,想从亲子关系中得到什么、就得先付出什么。无论是透过行动或言语去爱护孩子,双方其实都能够感受到爱在彼此之间流动的幸福和甜美。既然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使用新的方式去爱孩子,或许,也能够在心里愿意的时候,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爱我们已经年迈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