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子豪
在马智礼宣布辞去教育部长一职的时候,一个想法油然而生 – 在现实的政治局势中,几乎没有一个比他更好的人选来担任教育部长了。说到这里,很多看官可能就要拿起石头往笔者身上砸了 – 怎么可能没有更合适的人选?陆兆福不行吗?杨美盈不行吗?他们都是希盟内阁里最出色的部长。诚然,在法理上,他们当然行。但是如果说“政治现实”的话,那就相去甚远了。
这里的政治现实,指的是以下几个条件。第一,他必须是马来人。马来西亚的教育部长,不单单只是统管教育事务,他其实肩负了形塑马来西亚国民意识形态的任务,好比中共的宣传部长,主管宣传思想和调控社情舆论工作。举个例子,只要教育部长认为教科书里关于我国独立进程的篇章,对某些领袖着墨太多,那么他大笔一挥下个指令,就可以把相关人士完全抹除。十年过后,马来西亚新一代就完全略过这一号人物的贡献。
教育部长的影响力之大可想而知。因此,我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未来首相都必须经过教育部长这个职位的磨练。其二,在希盟这一届政府的政治资源分配系统中,教育部长已经算是土团党的囊中物。所以,马智礼辞职后,新任教育部长毫无疑问也将来自土团党。
由于教育部长间接掌控马来西亚的国民意识形态,再加上马来西亚种族政治之间的纷扰,教育部长就身处政治矛盾的中心点。通俗的说,如果教育部长太过开明,对非主流学校 – 主要是华文小学、国民型中学和独立中学给予太多的优惠政策,那么部长本身就会被标榜为民族叛徒,对他的政治仕途是一种自杀。如果教育部长太过激进,甚至极端,那又会破坏我国各源流教育系统脆弱的平衡,甚至引发一发不可收拾的种族冲突。安华当年担任教育部长过后引起的茅草行动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作为希盟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马智礼在踏入2020第一个工作日被解除职务(是的,马哈迪给他的信息就是要么辞职,要么被革职)并非偶然。在教育部长任上,马智礼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成就是斐然的。他修改大专法令并着手准备废除它;赋予各个大学更大的自主权,并进一步改革政府大学的董事会和校长委任制度。他可说是最为聆听大专生要求的教育部长。但是,在其他教育领域,马智礼的作为是毁灭性的,毁灭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也让我国教育制度陷入严重的不确定性。
黑白鞋的更换让家长陷入不确定性;仓促废除考试制度让学校陷入不确定性;让家长自主决定是否学习爪夷文让整个小学体系陷入不确定性。这种种不确定性的叠加就让希盟政府陷入危机了。循着马智礼的管理表现,我们也可以看到把高教部剥离教育部的刻不容缓。两者本质上有巨大的差别,更何况成立一个单独的高等教育部门,可以更好的延续马智礼开启的改革,也减少教育部刻下的臃肿。
至于谁会是适合的替代着呢?或者我们应该说,新任的教育部长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现实一点的来看,让一个没有强大政治背景的政治新手,甚至专业人士担任教育部长,只会让他完全受制于极端的族群舆论导致一事无成,最后下场就会和马智礼一样。如果让积极上位的少壮派强人担任,那么他又会把持教育部当着政治资本,然后干出很多迎合民粹,但不专业、出格的事情。因此,最好的选择,就是让政治基础强大,学术、公共管理履历完整的开明派领袖担任教育部长。其次,能符合这个条件,又是来自土团党的,曾经担任高教部长、国际贸工部长的慕斯达化可以算是最好的人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