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024年 11月 30日
主页 副刊 悠周刊

【代代传承】吕记家庭 炒粿角进化史

- Advertisement -
12399456https://www.upal.com.my/zh/feeds/jobFeedKwongwahArray ( [0] => HTTP/1.1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1] => Date: Fri, 29 Nov 2024 21:44:47 GMT [2] => 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UTF-8 [3] => Connection: close [4] => X-Powered-By: PHP/7.4.33 [5] => Cache-Control: no-cache, private [6] => X-Frame-Options: SAMEORIGIN [7] => X-XSS-Protection: 1; mode=block [8] => X-Content-Type-Options: nosniff [9] => Referrer-Policy: no-referrer-when-downgrade [10] => CF-Cache-Status: DYNAMIC [11] => Report-To: {"endpoints":[{"url":"https:\/\/a.nel.cloudflare.com\/report\/v4?s=A%2FCRDddr%2FzEBcjD%2F91n1DS6LD4P1MMcPRrJoQTlapdMuNUMf3p2fLPeYxTWfG6G3hM1LXrD%2Bx8XVYfLuNH6IFEKD5kT4kBSvr5W26FLqnSbMQ2zPzZ1b889nfFETKoSY6SE%3D"}],"group":"cf-nel","max_age":604800} [12] => NEL: {"success_fraction":0,"report_to":"cf-nel","max_age":604800} [13] => Server: cloudflare [14] => CF-RAY: 8ea5c7eb79e708ea-LAX [15] => alt-svc: h3=":443"; ma=86400 [16] => server-timing: cfL4;desc="?proto=TCP&rtt=202721&min_rtt=202668&rtt_var=57079&sent=5&recv=6&lost=0&retrans=0&sent_bytes=2999&recv_bytes=756&delivery_rate=14289&cwnd=33&unsent_bytes=0&cid=563521e7a41c4430&ts=1075&x=0" ) 789

报导 刘慧贞
摄影 骆炜芬

走过62年岁月的炒粿角,保留着最道地的古早味。粿角在锅里翻腾起舞,色泽满分,锅气十足,仅仅是看着便食欲大增。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沉醉于针线活的裁缝师;创造新版图的炒粿角小贩,
他们,是传统手艺的继承者,是守着家业的继承人。
历经叛逆,走过崎岖,抓紧生活与责任,
他们以继承者的身份,重启一片新天地。

从三轮车炒粿角,到父子档炒粿角,吕记家族的炒粿角拥有自己的进化史。不变的是,人依旧,味道依旧,传承下去的那份情怀,也依旧。

“吕记夜市海鲜炒粿角”有父子档驻守,还有媳妇担任门面,是熟客们都认识的熟悉面孔。

【受访者简介】
吕记夜市海鲜炒粿角
第2代继承者:吕辉业(59岁)
第3代继承者:吕建斌(33岁)
特色:海鲜特多!菜脯香脆!
营业时间:夜市5pm-11pm

在“吕记夜市海鲜炒粿角”这名字出现在大众视野之前,他们,被称为“Father & Son Char Koay Kak”(父子档炒粿角)。

- Advertisement -

这对父子的身影,走遍槟城大小夜市,从小卡车到罗里,从没招牌到成为老招牌,一路风雨不改地把档摆好,把粿角炒起来,从上一代至今,一如既往。

吕氏家族的炒粿角之路,始于1957年。在吕辉业尚幼的当儿,父亲早已拿起锅铲,靠炒粿角赖以生计。吕

辉业在一片油烟中成长,自小闻惯炒粿角的香气,吃过上千盘的粿角,再与父亲接力炒出美味。

后来辉业的大儿子吕建斌,与他拥有大致相同的成长经历,从小把玩着粿角,从儿时的嬉耍到长大后的认真,他们父子俩肩上如今同样身负重任,成了第2代和第3代的继承人。

于他们而言,这是父亲,是爷爷传承下来的手艺。他们为炒粿角档登记了名字、订做了吕记制服,把这手艺发扬到更远的地方。

身穿深浅蓝色制服,父子俩有时各自摆摊,有时与家人一齐大型出动。建斌身边还有个小媳妇,是门面担当。偶尔,弟弟也会在别的地头独担大梁。

海鲜加盟以后,“吕记夜市海鲜炒粿角”拥有了鲜明的记忆点。虾子、鱼饼,乌贼、豆芽、鸭蛋、鸡蛋、粿角,还有先经油炸的香脆菜脯,全搭在一块,形成属于他们的标志。

自家制作的粿角,选米精细,口感偏嫩,饱满又绵软,是他们家的特色之一。

延续上一代自制粿角的坚持,他们每星期固定搓揉米和粉,用心制作粿角,定期批发。于是,吕家一路精通炒粿角这门手艺,又掌握粿角制作的手工,父子俩锅铲紧握,成为粿角的守护者。

吕辉业:“我那时真的厌倦了油和烟”

任何生意,都需要构思,必要之时打破传统,搞些对味的创新,炒粿角亦是如此。

“炒粿条满满的海鲜,为什么炒粿角不能有?”,吕辉业的一个念想,开启一次创新,带着吕记炒粿角走上海鲜之路。然而,在全心投入炒粿角企业之前,他真真切切地厌恶过油和烟。

辉业回忆以往,在天还未亮的时分、人们准备上班上学的黄金时段,父亲早已把三轮车小摊推到日落洞巴刹摆好,开始营业。

对小贩们而言,当早晨太阳露出了头儿,就意味着迟了,所以每当瞧见母亲仍在磨蹭,父亲总会唠叨一番。

那时,他们用最原始的方法制作粿角———砍柴、起火、煮水。砍柴得自己动手,粿角则大概要煮上10多个小时。砍好柴、生了火以后,辉业就开始与成形中的粿角相互对望,直至深夜。

他们家的粿角,米占的比分较多,口感偏软,依照父亲的秘方,至今不变。

当辉业开始独自推着父亲的那辆三轮车小摊,独自担起炒粿角的重任,他越发害怕油烟。与小时候的好奇心不一样,当炒粿角成了他生活的中心,一切都不再好玩有趣。

“我推着档口进巴刹,双脚黑到不行,如果再遇上下雨,整个人就完了。那时我越炒越害怕油烟,总觉得自己满身油烟味,可以说是厌倦了吧。”

后来,他到工厂工作了10余年,间中也兼职炒粿角,最后工厂倒闭了,一切好像又打回原形,而他戏虐地笑言:“还是要认命”。

然而,他亦没有辜负这段时光,在体验过打工的生活后,他发现终归是炒粿角最适合他。

时过境迁,辉业的大儿子也在这段岁月中成长,自然地接了炒粿角的棒子。

吕建斌:“大家都是辛苦过来的人。”
“我真的只会炒粿角,不会炒别的菜了。”

“煎蛋什么的还行,做一道料理就不行。”
“炒菜时盐放多少、水放多少,这些我通通不会。” 

许多料理都无从下手的吕建斌,却专业在炒粿角,一拿起锅铲就是有模有样的范儿,在谈及其他料理面前却怂了起来,形成了他的反差萌。

从小,他在父亲和爷爷身边耳濡目染,练就炒粿角的本领,毕业以后,父亲更是让他独自“掌铲”,锻炼他与顾客面对面的能力,学习独当一面。

如今,父子档齐心协力,从打进夜市开始,靠着炒粿角创出一番事业。

同龄的朋友也曾对他提出过疑问——“单凭炒粿角真能赚到钱吗?”他用时间和经验给出了解答-“坚持久了,自然会有回报”。

当然,也有羡慕他的朋友,羡慕他手里攒着铁饭碗,不需要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甚至不必打工,不需靠外人,有个自家手艺,自撑一片天。建斌只说,各行各业,都是你看我好,我看你好——“大家都是幸苦过来的人。”

对建斌而言,炒粿角路上最好的回报,应该就是太太月娥了。被父亲誉为“拯救了我儿子的人”,月娥是“吕记夜市海鲜炒粿角”的生招牌,也是最勤力的那一位。

- Advertisement -

她自小就在这儿打工帮忙,从以往每天赚20令吉的单纯喜悦,到至今的无条件不离不弃,与这一家人牵绑着深深的缘份。

【结语】

靠炒粿角拼生活,他们传承着上一代的精髓,保留古早滋味,不忘创新,不忘增进。传统行业,依旧越战越勇,他们炒出嫩滑入味的粿角,炒出一片精彩朴实的生活篇章。

找工作, 就找这里!

//
//
- Advertisemen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