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骆冰
丹绒比艾是属于谁的,如无意外,下午6时过后就会有眉目。诚如首相敦马哈迪医生所言,输赢无关国家政权,却对竞选各方有其特殊意义。希盟知道要保住这席位并不容易,本来捍卫者是操纵主动权的,现在反而变得有点被动,就连其他盟党的竞选机关也极为“被动”。
希盟输了,他们还是政府。土团党即使少了一个席位,敦马还是继续当他的首相。国阵赢了,马华再多一席,还是继续当他们的反对党。民政党要是输了一样没有什么改变,要是胜了,那改变就大了,整个政治格局就必须重作评估。
从半岛最南端传回来的消息,希盟竞选机制在这次补选无法让人看到倾巢而出。虽然主力领袖和靠嘴吃糊的多位重炮演说者都有为土团党候选人卡敏站台,只是上届大选有拍视频、讲的最多、动作最狂的那些领袖,却只是轻描淡写的露露脸,然后就走了。或许他们都有自知之明,知道这场战役已经从主场变客场。既然易主为客,策略上就必须作出调整、方式也需要改变。
比较有趣的是,希盟和国阵继续在补选中进行身份交换。以往,掌控政府资源的国阵,去到那都是打发展牌;现在失去了政权,再也没有建设资源和本钱,能够用来吸引选民的就只剩下服务。过去还是反对党的火箭对国阵的发展牌极为“感冒”,觉得为民发声、监督政府比建设更为重要。当马华候选人主打服务牌的压力时,民主行动党柔州主席刘镇东表明,希盟不是与马华打服务牌,而是打建设牌。
换了位置、换了脑袋!有人骂政治人物换了位置就换脑袋,上位前言之凿凿、上位后言过其实。有人嘲笑当事人见风转舵,没有立场,殊不知大家都为了生存才适时调整。这就是为何敦马会很诚实的告诉我们,希盟的竞选宣言是只考量到争取胜利的宣言,可行与否,就等政权拿到了再作打算。选民现在生气希盟,还不如自我检讨怎么自己这样容易受骗。
“换位换脑”显然是从政之必然且必要的。但若以政党政治的角度来看,“换位换脑”常用被用来检视执政者是否背离承诺。政党在野时提出政见及主张都是为俯顺民意、争取支持为考量,是否可以落实是在考量之外的事情、行不行得通那是题外话。一旦经由民主选举当选、成了执政党,那就代表获得人民授权,必须负责任地落实政见。作不到的就只能设法作出安抚和转移人民视线。
丹绒比艾拥有5万2986个选民,上届大选,靠着希盟成功挑起选民对国阵的不满,顶着64%华裔支持,马华首度失守。相隔18个月后,即使财政部长兼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宣布,国防部副部长刘镇东会协助服务当地的华裔选民,还有他本人作后盾,华裔选民大部分似乎不再愿意把票投给希盟。巫裔选民则看来变化不大,这就是为何,希盟想要守土,恐怕有所难度。
马华在这场补选后市看起,有机会重夺上届大选“借”给土团党的席位。丹绒比艾国席自2004年选区划分后创造出来,就一直是国阵马华的传统选区。2004年至2013年大选都成功守住议席,直到2018年大选才被希望联盟夺下。尽管希盟成功夺下议席,但多数票只有524票,属于希盟的边缘选区。
丹绒比艾补选是2018年马来西亚大选后的第9场及柔佛州的第1场补选,更是修宪后18岁选民可以参选的选举。这次,没有18岁候选人参选,却造就了民政党上阵机会。纸上谈兵,民政党要突围就像是1001夜的故事那样神奇,却是要表现出本身超能力的斗争和对追求理想的毅力,更想知道选民对他们这次参与的理解、有什么想象的故事。
民政党参选,不是要创造带有幻想性的东西,而是想了解实质性的选民回馈。希盟这次没有卯足全力捍卫议席,因为他们已知道结局是什么。至于国阵把全部身家压上去,皆因他们知道必须让选民的不满情绪持续延烧才有机会再翻身。补选不外是政党各取所好,而选民怕是继续原地踏步,被政治领袖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