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摄影:黄潇慧
竹藤编制是讲究手工的行业,虽然现今已是科技发达的年代,不少行业经以机器代替人手,不过编制藤制品仍需要靠人工操作完成,位于马来迪街的大兴藤竹器家私,是两代人经营的心血,也是典型的子承父业。
竹藤编制是讲究手工的行业,虽然现今已是科技发达的年代,不少行业经以机器代替人手,不过编制藤制品仍需要靠人工操作完成,位于马来迪街的大兴藤竹器家私,是两代人经营的心血,也是典型的子承父业。
大兴藤竹器家私东主之一谢祥华,今年60岁,其编制藤制品的手艺,传承自现年91岁的父亲谢雨洪。
其父亲当学徒时方约20岁,早年是在霹雳州实兆远当编制藤制品学徒,较后移居到亚罗士打,在马来由街落脚,从在五脚基开始创业,一开始是编制竹篮来卖。
之后,先后在附近的唐人街营业,过后于1976年,再搬到马来由街目前的营业地点,购置属于自已的店面,就在此营业迄今。
谢祥华10多岁时,每天放学回家就会帮忙父亲,从中学习如何编制藤制品,在父亲的指导下,他编制的第一件藤制物品是藤椅。
在他印象中,最难编制的是摇篮和藤篮,因为这些藤制品涉及烧藤,尤其要把竹藤拗弯需要用到力气,这对当时还年少的他而言有一定难度,不过所谓熟能生巧,日子一久,当他了解窍门后,拗藤这等功夫己难不倒他。
谢雨洪当年是靠着从事手工藤制这一门手艺养活一家8口。
谢祥华表示,当年流行使用藤制品时,父亲生意还不错,一家人日子过得不错,然而进入70年代,由于木制家具开始流行,藤制品乏人问津,父亲的生意因此受到影响,当时一家人经历了一段困苦的日子。
不过,到了80年代,基于廉价屋业蓬勃发展,家家户户再次流行起使用藤制品,例如藤制沙发椅和家具,父亲生意又好转起来。
走到今日,也许藤制家私予人感觉欠时尚感,如今已鲜少家庭会采用藤制的沙发或家具。
尽管如此,谢祥华依然对藤制业的前景持正面态度,因为竹帘仍是不少现代人的最爱。
此外,他认为,藤制品耐用,一些藤制品还是有顾客群,例如有顾客还是会选择购买藤椅给年迈父母坐,因为藤制椅子比较凉爽和耐用。
此外,他指出,其他藤制品如藤制婴儿围栏、手杖、藤篮、摇椅、孩童脚车椅、小藤椅、大张藤制休闲椅、呼拉圈等,仍不乏顾客购买。
约20多年前,谢祥华的父亲年届70岁时已处于半退休状态,并把生意交由他和弟弟谢金明(现年54岁)接手,两兄弟从此拍档继承父亲的生意。
尽管谢祥华的父亲己把生意交给他俩兄弟,不过,如今91岁高龄的父亲每天还是会出来店面,坐在店前的藤椅上,悠闲看报纸及偶尔帮忙看店,不过,编制藤制品的工作,就已交由谢祥华两兄弟负责,而谢祥华的堂弟谢金强(48岁),则是两兄弟的帮手。
谢祥华指出,父亲传下来的这门生意,两兄弟会一直守下去,不过,在他们之后,可能已没有接班人。他本人单身,而弟弟虽有一名女儿,但是相信将来都会往外发展。
尽管未来无人能预测,不过,谢祥华目前还是跟上时代的步伐,除了做门市生意之外,也把作品上载至脸书。
谢祥华说,有顾客曾看了其脸书的作品之后,向他订购藤制品,不过网上订单还不算多,还需要时间慢慢经营。
谢祥华透露,藤制家具也承载着一些人的情感。
他解释,有些人在多年前买下藤椅,多年后的今天,藤椅已有损坏,但是他们还舍不得把它丢弃,把损坏的藤椅拿到其店面,要求修复,相信是因为对这些旧藤制品有感情吧。
他指出,藤制品如藤椅都很耐用,即使是断了几根藤,还是可以修复及重新编制已损坏的部份。
无论如何,他说,一些藤制品若损坏程度已严重到无法修复,他唯有建议顾客买过新的。
谢祥华指出,编制藤制品不能完全以机器代替,最终还是必须以手工制作,机器顶多只能作为辅助用途而已。
他有信心以手工为主的行业,不会被淘汰,同时他也相信藤制品未来还是有其市场,并相信潮流这回事会回归,虽然现代人多喜欢时尚感十足的家私,不过不排除将来会有爱好新鲜感的人,会把藤制品当成另一种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