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摄影 陈雅幼
把血脉传承下去,把技艺传承下去,萃取出用岁月与智慧衍续出来的的真功夫,这个11月,《悠周》用文字与影像,带你进入炭窑、打铁工坊、编藤工坊、裁缝师工作室、传统咖啡厂,再走近客家豆腐师傅、香饼师傅、炒粿角师傅身旁,细细体会代代相传的在地职人精神。
位于新文英港脚(Pengkalan Semeling)的炭窑,是吉打州硕果仅存的炭窑,已经营60多年。
从第一代的林振登传承给儿子林金来(现有的东主),再到孙子林翰贤,已经经历祖孙三代。
今年74岁的林金来,打从孩提时代,便跟随父亲林振登(94岁)到碳窑工作,从耳濡目染,实地的学习中,掌握了烧炭的技巧与经验。身为长子的他,从30岁左右开始,接手这门生意。
他从事碳窑行业已有约50年,由于年事渐高,为免家族生意后继无人,只好要身为会计师的长子林翰贤(32岁)放弃工作,回家守业,而他也已投入炭窑工作约2年了。
林金来表示,烧炭这行业,目前可说已是夕阳行业。他们面对“数难”,即找工人难、申请伐木执照难、工作难、本钱大,利润少,种种难题,以致到了今天,州内的其他炭窑纷纷关闭,只剩下他一家炭窑。
“也是因为没有竞争对象,烧制出来的木炭供不应求,所以生意还可撑下去,尚有利润可图。”
林金来炭窑目前拥有8个炭窑,每个炭窑的直径是22尺,高度是17尺至20尺。每个炭窑大约可以置放大约40公吨的树桐,烧成后只剩大约8至10公吨的木炭。
他说,炭窑开始封炉烧火后,前后大约要经历一个月才能完成烧制一炉木炭。大约25至26天后熄火,大约又过了一星期,待冷切,才能开炉,取出木炭。
木炭的产量要视木桐的质量、密度、老树、新树、轻重都有差异,所以产量不一。
他说,在烧炭过程中,炭窑的火候至关重要,千万不可让火灭了,否则烧出来的炭会碎裂。因此,必须雇人日夜看顾,白天每隔3至4小时,夜里则4至5小时添加木柴。
“等到烧了10多天,炉火够热时,也即是说木炭已快形成时,就可减少添加木柴。开始时塞满整个炉,到后来只需防大约两支木柴就够了。”
他指出,烧制木炭的过程并不简单,必须以经验来判断炉里的情况,不能按着常规,放多少柴,烧多少天,就可以烧制成功。
他说,开始时,从炭窑烟囱冒出来的烟带有辛辣味,后来炭快形成了,冒出来的则是一股香味。以他们老道的经验,可以从烟味判断出炉里的木炭是否已经熟透,或是已经烧到什么程度。
经过这么多年后,他也作了一些技术调整与改良,来烧制出更好质量与数量的好炭。而早年,其父亲所教导的一些技术,如今已不管用。
众所周知,红树林被视为大自然美丽景观,不仅是鸟类栖息嬉戏的天堂、也是人们赏鸟、观海、体验自然风情的好去处。而当局更是立法保护红树林的生态不被破坏,因此,砍伐红树,必须获得森林局发出的执照。
据林金来指出,由于红木短缺,他所申请的伐木执照姗姗来迟,导致他的炭窑工作进展不顺,一年只开工3至4个月。目前他正等待红木来源,大约要到6月中才能开工。
据他表示,红木的树龄只有30多至40年,他们所砍伐的是老树,砍伐后,小树会自动长出取代之。如果恢复速度太慢,就要进行栽种。
他说,炭窑所需的红木,是由双溪大年的尼兰花园附近由工人砍伐,过后以小舟以水路运送到炭窑,虽然只相隔数公里,不过小舟行驶缓慢,大约需要2个多小时才能抵达。
他共雇用20多名工人,包括伐木运木、烧火顾炉、搬抬树桐、包装则另请女工,工作繁多又辛苦。
林金来指出,时代的进步,已经很少人会利用木炭来烹煮了,华人家庭一般上只用来炖汤而已。
“我的炭窑所生产的木炭,绝大多数是卖给当地的马来小贩,他们用木炭来烤沙爹、烤鸡、烤鱼;华人小贩有少部分用来炒果条或炖煮等。”
用木炭烹煮食物,可以保存食物的鲜美、火候更均匀通透,吃得更健康,因此,一些注重保健的人士,还是会选择用传统的木炭烹煮食物。
他说,木炭一包4公斤,批发价每公斤只卖1令吉。
他说,由于炭窑如今已是越来越少,可说难得一见,前些年一些政府机构,包括旅游局及森林局等,曾找他商议,要把他的炭窑作为观光景点,吸引游客到来,促进吉打州,尤其是吉打州的旅游业,不过事后并无下文。
无论如何,林金来欢迎各界到来参观,以对这行业有更多的了解,增广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