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黄素石楼屹立不倒,古大厝成“文体中心”!
黄素石楼,俗称“塗楼”,又名“定楼”,位于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涂楼自然村,始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系黄守素、黄堂官父子历时三十多年建成的。
据悉,和很多古大厝一样,黄素石楼里也藏着不少神奇的传说,长达30年的建造史就是其中之一,相传楼主黄素早年穷困,栖身破屋,妻纺纱贴补家用。一日,一只白鼠叼走其妻一团纱线钻进天井石缝,其妻为追回纱线,撬石掘土,竟发现一个藏满金银珠宝的地窖。黄素便用之购买土地,大兴土木,遂有此楼。
黄素石楼也是福建唯一的纯粹石筑土楼,200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黄素石楼为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虽黄素石楼的木建筑已损毁,但石楼主体历经近300年风雨沧桑依然坚固挺立,已无人居住,石楼内外却成了村里最热闹的“文体中心”。同时,当地也抓好黄素石楼修缮保护工作,也要加强对石楼的管理。
全球商报联盟媒体采访团一行于8月30日,与黄素石楼民间乐社的北管演奏者们进行交流,而采访团一行在导游带领下,细细看了大楼的构造。
“水密隔舱福船” 中国造船一大发明
“水密隔舱福船”泉港一张自信的海文化名片;若严格遵循水密隔舱技术,铁达尼号或许不会那么快沉没!
在1912年4月14日,铁达尼号因撞击冰山而沉没,一艘重达4.6万吨的邮轮,在不到3个小时内完全沉入海底,随后许多调查研究资料都提到了泰坦尼克号的水密隔舱的不完善,因水密门质量不好,个别水密门在水压作用下破裂,加剧了船只的沉没,该事件后它的姐妹船——奥林匹克号和大不列颠号被秘密召回造船厂进行改造,其中包括改进水密隔舱。
福建泉港古福船制作技艺传承人刘祖博受访时指出,水密隔舱海船制造技术,是中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它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成彼此独立且不透水的一个个舱区,具有提高船舶的抗沉性能、便于货物分舱管理、增加船体的强度与刚度,以及作为船壳板弯曲的支撑点等多方面的优越性。
他于8月30日出席,由全球商报联盟组织的“全球商报媒体高层泉州行”大型采访团走进福建省泉港区时,这样指出。当时还有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18家海外知名传媒的22位媒体管理层齐聚。
也是福建泉港古福船制作技艺传承人、大福古船公司总经理兼艺术总监刘祖博透露,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自明朝洪武年间传入福建泉港区峰尾镇以来,在泉港区峰尾、肖厝、沙格等地广泛传承,而且还流传到福州、长乐、厦门、湄洲湾以及浙江温州等沿海地区,在2014年泉港区福船“水密隔舱”制造技艺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刘祖博获多项荣誉
为更好地推广古船模技艺,也使小作坊逐步现实产业化,在从事古船模制作这些年里,刘祖博参加了各类大大小小的展览会,获得了大大小小多项荣誉。
2016年,刘祖博的作品《金丝楠木【福船】》荣获第二届泉州市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天工奖”大赛金奖;《郑和宝船》荣获第十一届中国(莆田)海峡艺博会金奖、荣获福建省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大赛金奖;《福船》荣获第二届泉州市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天工奖”金奖。另银奖、铜奖等也多达10余项。其本人在2017年1月被评为9位泉州市文化产业优秀人才之一;2014年被市委组织部评为15位泉州“创业、创新、创意”等方面的杰出人才。
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木质渔船不断退出,这项传统民间手工技艺也濒临消亡。刘祖博认为,要把一个小小的古船模作坊做出品牌,就是要坚持和创新,从而更好地传承、保护福船制造技艺这项传统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