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陆依婷
摄影:陆依婷 、网络图片
根据马来西亚国家自杀登记处(NSRM)于2009年的统计,我国每10万人的自杀率为1.18人,其中,印裔几率最高,而地区则是柔佛最高,槟城居于第二。然而,依据学者的研究及系统性回顾所有已被发表的学术资料,发现截至2015年为止,我国人民自杀几率其实高达每10万人中有6至8人。
研究发现,反复报道自杀新闻会明显增加自杀率;相反,当所有新闻都按照媒体指南安全报道,并且多多发布关于恢复精神健康及鼓励大家寻求帮助的资讯时,自杀率也随之明显降低。遗憾的是,我国并没有在近期收集的数据可以分享,而马来西亚国家自杀登记处(NSRM)也已终止服务。
精神科专科医生黄燕彬表示,今年的世界心理健康日主题为《自杀防治》,希望普罗大众能够明白自杀防治的宣导不能单靠医护人员及医疗保健机构。除了意图自杀者以外,其家属、媒体、老师、朋友,基本上社会里的每个人,只要愿意改变就能携手降低自杀率。而如今,安全的资讯传递(Safe Messaging)的概念迫切需要得到推广。
“网络是传播消息最快的媒介,无论社交媒体或聊天软体,在网络上散布消息早已没有专业素养门槛,也不再是训练有素的媒体从业者的权限。如今,网络的便利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记者、撰写任何文字,无论是好消息或是恶意散播并企图造成恐慌的坏消息,都可透过网络迅速散播开来,而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么做不仅不会为他人带来任何好处,甚至还可能造成伤害。”
而如实报道的专业新闻报道虽然可传递资讯,但却不一定有益于大众,人们也会对日复一日的负面新闻感到厌倦、让阅读变成一件沮丧的事。黄医生建议,若任何形式的媒体都能够改变写作的角度和表达方式、专注于写出具有意义且能够激励人们求生意志等的正面文章,也许会吸引更多读者的阅读,值得一试。
“我相信无论是媒体或是民众报道或分享自杀事件的本意都是好的,但大家没有意识到的是,意图自杀者会因这些报道或资讯而决定依样画葫芦、意识到他们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结束生命。若我们能够更小心地处理这些资讯,就能够拯救更多生命。再说,身为自杀死者的好友及家属都肯定不会想要因随意散播的消息而被一直提醒,甚至是重复看到事件的细节,并因此而无法走出伤痛。”
何谓安全资讯传递?
{1} 使用正面的用词报道自杀事件,并避免危言耸听。
{2} 自杀的原因非常复杂,报道切忌草率、随意推测及简单概括。
{3} 对于自杀事件的形容必须小心谨慎,并避免将自杀描述为理想的结果(避免使用成功、失败、高尚、达到、无痛、回归平静等字眼描述自杀行为及自杀者)。
{4} 将拥有希望及恢复精神健康的正面讯息纳入文章内。
{5} 传递自杀其实可以被预防的讯息、纳入可求助资源的联络方式及分享包含有关预防自杀的网站链接。
{6} 让意图自杀者知道可以如何寻得帮助。
{7} 提供可改善自杀意图的管道资讯,包括鼓励当事人参与有意义的活动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8} 倡导自杀可被预防、援助服务伸手可及、精神疾病可被成功治愈的正面观念。
(资料来源:#chatsafe A young person’s guide for communicating safely online about suicide)
● 意图自杀者所发出的警讯
——谈论自杀、死亡
——寻求结束生命的方法
——感到绝望
——感到自我厌恶及耻辱
——将事情安排得井然有序
——向周遭的人告别
——脱离社群
——情绪突然变得平静或长期低落的情绪突然改善
● 为何会选择自杀?
自杀是多种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根据NSRM 2009统计,自杀行为一般都会由多个因素交互触发,而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包括与家人或伴侣之间的关系问题与冲突、考试压力或疾病、物质滥用以及精神疾病都可形成最为主要的触发因素。
“当一个人已经有了自杀的想法、觉得自己的痛苦被人批判、得不到帮助、被污名化、不被重视时,都可能使得痛苦恶化。很多人都会觉得这种负面感受是精神上的弱点,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这些说法不仅将导致他们不愿寻求援助,也可能让他们失去性命。”
即使是最坚强的人,都可能会在漫漫人生中积累各种压力,并难免会在某个时间点再也无法承受。不同的是,内心坚强的人可以发现自己状态不太好、知道自己应该要寻求协助并且付诸行动,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内心坚强的人都不会感到焦虑、害怕或忧郁。
黄医生强调,不安全的讯息传递(Unsafe Messaging)不仅来自于专业媒体,而是来自所有社交媒体,基本上包括了每一个人。许多面临精神健康问题者其实都在默默挣扎,因为他们都不敢告诉别人、不想遭受异样眼光以及不想被同情。
“旁人或网络上的批判、污名化用词以及被广泛散布的不安全消息,都会加剧个案的痛苦及自杀倾向。当有人将自杀想法发布到网络上、试图求救时,若得到的回应是负面评论,不仅可能对当事人造成影响,其他人也可能因读到这则负面评论而受到影响,这也是大众都应该对公开评论内容更为谨慎撰写的原因。但令人遗憾的是,充斥于网络的负面评论还是比正面评论多出太多。”
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1} 保有同理心(若无同理心就根本不会在乎)。
{2} 主动关心及询问对方是否有自杀念头。人们往往以为这会给予对方自杀的想法,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其实取决于询问的方式以及是否出于真心。
{3} 在不批判及不急于给予建议的前提下用心聆听及回应,将关心传达于对方。
{4} 鼓励对方求助。谨记,当你选择帮助对方时,并不代表你也必须为对方的生命负责。
{5} 向相关的资源或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6} 在能力所及范围内给予陪伴,或安排其他人给予陪伴。若情况需要,请联系紧急服务。
{7} 若对方出现自残倾向,即使对方请你帮忙保守秘密也应该尽快寻求帮助。
{8} 了解自己的极限并及时寻求帮助。
黄医生补充,若在网络上发现有人发布寻死念头,除了可以执行以上的1至5的帮助以外,还可在对方没有给予反应时向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如Facebook、Twitter、Instagram及Snapchat 等帮助及支持中心寻求帮助。试想想,若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将有多少生命能够被挽救。
(资料来源:#chatsafe A young person’s guide for communicating safely online about suicide)
传播正面言论
黄医生表示,言论自由的趋势已不可逆,但预防自杀是每个人都应该关心及正视的事,降低自杀率需从你我开始做起。她鼓励所有相关人士跨部门合作解决自杀风险因素,并鼓励自杀生还者现身说法,传播正面、克服人生难题及从权威人士人生低谷恢复的真实故事,而重点中的重点,还是在于安全的信息传递。以下是她针对不同权威部门与人士的自杀防治建议:
● 政策决策者:排除自杀的刑事犯罪、重新拨款启动NSRM、监控和实施安全的媒体报道指南、增加精神疾病的保险条款、改善求助条款、减少获得致命手段的途径(包括控制农药、其他化学品及毒药的购买,以及设置安全栏和安全网),倡导精神健康的认知以减少大众对精神疾病和自杀产生耻辱感。
● 媒体:提倡安全的信息传递、撰稿时遵循安全报告的媒体指南、专注于正面的新闻报道、将自杀相关的安全报道指南加入新闻学院的课纲内。
● 心理健康从业者:倡导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增加及改善大众可获得到援助的机会、培训更多可帮助预防自杀的“守门员”。
● 自杀生还者:倡导不安全报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分享如何恢复精神健康的正面故事,并按照安全报道指南分享自杀生还的故事。
● 普罗大众:别再置身事外,投入参与预防自杀的“守门员”培训并不随意传播不安全的讯息。若每个人都能做到,不安的讯息就会停止散播,拯救更多性命。
自杀防治协会非盈利组织联系
● 槟城心灵扶助协会 (Befrienders Penang)
关怀热线:04-2811108、04-2815161
WhatsApp:011-56997687
服务时间: 每天下午3时至午夜12时
● D’home心理健康协会
关怀热线:04-6434432
服务时间: 星期一至五,早上10时至下午2时;星期六,早上10时至下午1时
● 檀香爱心福利中心(Than Hsiang Mitra Welfare Association)
关怀热线:04-6429429
服务时间:星期一至五,下午1时至傍晚6时、晚上7时至9时;星期六,下午1时至傍晚6时
● 博爱辅导中心(Agape Counseling Center)
关怀热线:04-2280709、017-4994236
服务时间: 星期二至六,早上9时至傍晚6时
● 温馨苑(Home Dynamics)
关怀热线:04-2109923、04-2109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