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铁
对于有些老板来说,malu 是apa?是可以吃的吗?他们打从心底就没有羞耻感,你怎么能再把国家交给一个从来不会体谅他人,没有把别人放在心上的人?难道大家不怕再被老板给吃掉吗?
二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政府委托了一位出色的人类学家鲁思,要求她深入研究日本的情况,以便制定相关的政策。鲁思在收集资料和分析后写出一份非常精彩的报告,更在后来集结成书,成为人类学的经典之一。
这本书名为《菊花与剑》,描述了日本人性格的矛盾性。好多未曾去过日本的外国人,大致可以透过鲁思的研究,了解日本人的民族性格。虽然这本书已经面世超过一甲子,但内容还是没有过时,在今天看来,大部分仍与日本的国情十分吻合。
日本人的性格为何?
以鲁思的视角来看,日本人行事谨慎、自重,按照规矩办事,凡事都要考虑行为的后果,避免麻烦或影响到别人。他们羞耻感很重,甚至可以理解成这种“羞恥感”就是日本文化的根源,他們会想方设法让自己不被羞辱,所以尽量不麻烦別人,一旦真的影响了别人,羞愧之下,他们的表现将两极化(自杀或杀掉别人)。
日本人自有一套标准来判断对错,不是依据固有的社会规范或法律规定,而是根据别人对其行动的态度,这和西方的“罪文化”非常的不同。举例来说,在西方国家,当孩子做错一件事时,大人会直接了当地告诉孩子:“你错了。这件事的做法是错的,你不应该这样……”但日本的家长更多的时候会告诉孩子:“你这样做会很丢脸,别人会嘲笑你的哦”。
再说白一点,“羞耻感”是一种遭到他人嘲笑和蔑视后自尊心受伤的一种感觉。在这样一个负担之下,日本人通常会把他人的眼光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前提,然后在确定自己不会遭致他人的非难后才开始行动。
换言之,日本人做什么都会考虑到别人的观感及评价,让自己尽量不会被嘲笑和羞辱。这也是他们判断对错的准绳。
于是,日本社会非常强调一致性,认为大家团结一致,集体行动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而没有这么做的人便会产生“耻”的感觉。这也可以说是一种体谅他人的文化,耻文化的核心是麻烦他人的事情尽量不要做,自己在注意他人眼光的同时,也是成为他人所在意的“他人”。
人类学者对日本人研究的结果有好有坏,但这起码能让我们可以理解为何日本人总是刻骨耐劳专心做好一件事,让他们的各种产品品质得到世界的信赖;在灾难及重大事故发生时,他们总是能够安安静静且有秩序的排队离开、打电话、领取救济品;孩子们在学校总是自动自发,吃完午餐会自己收拾;运动员在完成比赛后会帮忙收拾垃圾,还场地原本的清洁与干净。
一切的一切,在于他们有一颗懂得羞耻的心。也许首相敦马早就看到了日本人的这个特质,于是在上个世纪就喊出“向东学习”的口号,到今天仍抱持一样的态度,希望我们的国民也能学习东瀛的优点,走向更文明更进步的方向去。
只是,对于有些老板来说,malu 是apa?是可以吃的吗?他们打从心底就没有羞耻感,你怎么能再把国家交给一个从来不会体谅他人,没有把别人放在心上的人?难道大家不怕再被老板给吃掉吗?
没有羞耻心的人,他不会忧国忧民,不会与你站在一起。在他的眼前,私己的利益永远大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