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恪宁
市场不景,汇率低迷,股市不举,买气自然跟着不行。国家产业信息库的统计显见自惭形秽的一幕:房地产交易额已从2011年的43万400宗,急速跌至2017年的31万1824宗,平均每年下跌5.2%!
相较2017年同期滞销的2万304个房屋单位,截至2018年9月30日,卖不出去的房地产多达3万115个。耐人寻味,槟城所滞销,乃以可负担房屋为多。据此推算,过去9个月内,平均每月共有3千余间的产业卡住,相等于每天111个待售之中。
房产估价及服务局的统计显示,这些单位总值高达195亿4000万令吉。比起去年,遽然增加56.44%。比率之高,速度之快,一目了然,迨无异议。累积下去,到了年杪结算,必然日渐加剧,自不待言。
纵然已经卖出的单位,许多也只是国内外炒家手上的筹码。虽然中介高喊的租金可观,实则有价无市;广告多年,仍然没法租出。业主尽管喜欢吊起来卖,磨蹭n时,大城小镇,放眼一看,处处可见十室九空的风景。
这样的景观,一方面明明白白地说明,眼下房地产之所需,远在供应之下;另一方面反映了,城市规划局本身没有按照市场之变化,第一时间及时地修正政策,乃至新房的建筑总额,严重失控。
行内的人,都该知道,房屋需求的顶线,一般取决于在地人口的增减。如果人力增加了,移民大量迁入,自然因此带动当地社区的居住需要。反之亦然:要是生产少了,经济放缓,则谁还会到来呢?
批示发展商的申请之前,当局因此必须小心翼翼地全面计算现有房屋数量,已建和待建之中的工程,才能掌握整体的数据。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最终连累的,不仅是举国的金融体系,而是债留世世代代的子孙了。
一年接近两百亿的滞销产业,可不是小数目。一旦加上巴生河流域商场偏高的空置率,犹是可怕。话虽如此,沉痾宿疾,始终悬而未决。国阵当权,希盟当家,都是这样。明年、后年乃至大后年,恐怕也还是兜兜转转,有完没了。
何解?经济部长阿兹敏阿里援引国行发布的报告,点通了一切:这些年,房价已经上涨78.9%,相比之下,家庭收入增长只有微不足道的11.7%。薪金既然如此龟速,怎么追得上跑在前面7倍的差距?
结果,这个国家拥屋难度的指数,从2002年的4.1,急速升至到2016年的5.0。时至今日,到底如何,想必是变本加厉,越发不可收拾。思虑这些,可见市场急需政府马上出手干预了。
可惜,朝廷的行动,至今只有宣布赶在未来10年之内,建造100万间的可负担房屋,让低收入群,特别是B40的人家,总算有个家居之处。但是,对比实际所需,区区的100万恐怕仍然不能满足千千万万的百姓一生所求。
因为这样,可见政府除了银两之搀扶,也需从政策着手发布新令,极力打房,压制炒房之风。否则,恐怕仍然不能舒缓现有的困窘:一方面,全国举目都是鬼屋;一方面,平民之身,日日夜夜,都在望穿秋水,等一间梦寐以求的屋子。
此外,发展商也不能拘泥窠臼之中,而是于时并进,援引新进之技术,降低成本,倍增效益。为此,不论建材的采用、结构之设计、建筑的流程,都需一一检讨,逐步改善,促成最后的双赢,让天下尽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