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恪宁
肯德基不是推广人家大爱的福利社,肯德基也不是布施大千的慈善机构。70年代之日,吕正义先生千里迢迢,将肯德基从大西洋的美国带来这里,旨在开店做生意,为的是天下商人所追求的可观盈利。
这个国家,事无大小,一经起轰,大家必然一哄而上,七嘴八舌,纷沓而至;全国两岸,上上下下,乱成一团。早前肯德基起价20%,特选套餐乃至涨至19令吉60仙之事,也是这样。
长话短说,总而言之,听闻涨幅疾增,街上的路人,网上的脸友,个个磨枪,纷纷拉长了脸,怒不可言;集体摆出消费人斗士之姿态,一起展示了人民的力量。大动作随之惊动了贸消部,顺势慎重地召见业主的QSR公司挺身好好解释。
然后,双方见面,一问一答,总算搞清楚了来龙去脉:经营的成本,日渐加重,与此同时,受制连锁店之合同,无法找寻替代的廉价食材;为了本身之存活,只好决意如此这般,设法调高价钱,填补经年累月的不足之数。
而且,职工的薪金,日渐重了;最低薪加上福利和假期,每颗人头,月需至少两千。店面的租金,也是按年按照面积的大小调涨。水电的售价,亦然增加。应大时代的网民需求,还得提供无线上网。层层叠叠,这一笔的,总得有人给钱吧?
肯德基嘛,终究不是律法界定的统制品,当然没有定价的顶线。既然这样,他卖得高兴,你吃得欢喜,有什么不可以?不管是10块钱,还是20令吉,反正,你情我愿嘛,不是吗?反之,要不满意,大可不买账,别吵,找别家去。
怎么说,肯德基不是推广人家大爱的福利社,肯德基也不是布施大千的慈善机构。70年代之日,吕正义先生千里迢迢,将肯德基从大西洋的美国带来这里,旨在开店做生意,为的是天下商人所追求的可观盈利。
不仅肯德基这么做,任何一家商店,皆不例外。为了挤出一本好看的账簿,每一个族群的商人所行,算盘一打,皆是如是,斤斤计较。读者一旦据此对照,逐一检视市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价格浮动,自可体会了这一回事。
举例言之,30年前,一碟两菜一肉的杂饭,也许只卖的1令吉半。时光荏苒,倏忽n年,时至今日,一碗清汤面,地方的小镇,也要5令吉起跳。如今回顾,自然不可思议,咄咄称奇了。
那么,肯德基的管理,自然是在商言商。要是生产线的来本贵了,出货的价格,怎么可能和一年之前那样,一成不变?甭说肯德基,街边档口的甘榜炸鸡的经营之道,也是这样,不可能倒贴,便宜卖出,造福人群,泽爱江湖。
何解?才不久前,经济部长阿兹敏阿里援引国家银行的统计报告,流露了一切:这些年月,房价已经上涨78.9%。 要是各位闻之不爽,尽管立马上书投诉,部门接收,必然开档着手开始公开调查;跟着,磨蹭推搪,兜兜转转;然后呢,后年继续再涨。
要是房价可以一再不断调高,何以肯德基偏不能?经此一问,自可觉察众人所行,完全没有既定的标准可言。如果肯德基涨价两成,需要布告天下;按照这套准绳,发展商是否也得给我们一个合理的说法?
可惜,此处之人,做事从来没有道理可言。原是自由市场运作的规范,也要强行干预之。指指点点肯德基,正是这样,莫名其妙,不知所云。但是,马来西亚耐人寻味的处世特色,总算天马行空:有时这样,有时那样。
(作者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